工種:鉗工的模具研配是模具制造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,模具研配的質量決定了產品的質量。在這個環節中,要注意研配的基本要求和方法、磨削方法、各種模具研配的關鍵要求等等。模具磨削前必須確認導向件的間隙。
研究和準備工作
1.1模具打磨時,應在安全平臺上墊上相等的墊塊。研磨過程中,若等塊鐓死,表面不與著色接觸,則應在四角同時拆下相同高度的墊片(每次拆下的墊片高度≤0.05mm),確保研磨過程中模具上下底面始終平行;
1.2研拉模圈及后續頂出器時,工件底面應墊上輪廓塊,輪廓塊的數量應盡可能多,高度應便于拋光。
1.3外面板拉伸模完成后,如有必要,應重新安裝并完成模具中規定的彈性元件。此時,模具四角的高度不應低于模具工作限制器的高度,以確保彈性元件不會被壓碎。

研究要求
2.1按要求穿戴勞動防護用品;
2.2出于安全考慮,研磨和配合的第一行程不應加壓,以防工件或模具被壓碎。隨著表面接觸面積的增加,壓力也會相應增加。
2.3使用板材減厚時,不要一次壓完,防止重疊料壓壞模具;
2.4刷紅丹注意事項:
A.將紅丹粉涂在參考面上,使紅丹粉涂層盡可能薄且均勻;
B.調研匹配時,每次刷一次紅丹;
C.磨制配條時,每次都要在毛坯兩側刷紅丹。
2.5將污泥均勻地排到待研磨工件的適當位置。不應對印刷機施加壓力或過度壓力。點動檢查污泥,判斷研磨余量的均勻性,合理選擇研磨工具,提高效率。
2.6挑選去除材料厚度的硬點時,應勤磨磨頭,以提高磨削表面的粗糙度;
2.7熱處理或補焊后,工件的底面、靠背和結合面需要再次打磨,確認變形消除。
模具研究與匹配要點
3.1拉伸模
3.1.1壓制料面的研究與配置拉延成型料面控制坯料的流量、產品的剛性和質量等。研究和分配非常重要。
A.拉延珠為管理面,上色率應在95%以上;拉延筋外20 ~ 40 mm區域為標準管理面,著色率在90%以上。準管理面以外的壓料面可傾斜開0.2 ~ 0.5mm;
B.推進外部面板和難成型面板的研究,確保管理面的研究匹配率;
3.1.2凹模的研究與匹配
a、打磨匹配凹型模腔的材料厚度,上色均勻80%以上;凹模反向成形r沾紅丹,然后修復凸模凹形成形r;
B.為了保證產品的表面質量,外件拉伸模的凹模需要用油石打磨,打磨比例要均勻,上色要在90%以上。
3.2切邊模具切邊模具主要是沿周邊壓件切邊的研究和準備,直接影響產品質量,造成毛刺、崩邊等缺陷。
a、壓板沿刃口的壓制部分為20-25 mm,沖孔沿圓周為15-20~25mm,均勻上色80%;
B.必要時,邊研究邊摩擦研究匹配;
C.修整側立壁時,沿切削刃20毫米范圍內的壓力機與沖頭之間的間隙應研磨成相等的材料厚度。
3.3翻模翻邊成型翻模主要是將壓料部分的磨削沿圓周翻過來,將成型部分的縫隙翻過來。
A.翻轉整個模具應在底部狀態下進行;
b、翻形區域,均勻上色95%以上;
C.壓板沿車削輪廓在30-40 mm范圍內均勻著色90%以上;
D.如有必要,邊研究邊摩擦研究匹配;
E.在研究和匹配翻邊沖頭與模具的間隙時,沖頭與模具的間隙應小于材料厚度的5 ~ 10%;
3.4沖頭和模具鑲塊的研究和匹配
A.刀片底部倒角為2×45;
B.在平板表面均勻涂上紅丹粉,將插片放在平板上,用力向下壓,平穩推動。視著色情況選擇砂輪機打磨,著色率可達70%以上,但必須沿螺絲緊固孔在10 ~ 15 mm范圍內著色;
C.嵌件背面和接合面必須垂直于底面;背面與底部擋墻之間無間隙,接縫間隙在0.05 mm以內,但不能大于下料間隙。
注意事項:
A.在研究匹配過程中,注意保護導向部件;
B.每次研磨前清潔模具,清理模具上的異物和工具。各種模具的研究和匹配要有優先性和優先性,要盡量一次性滿足要求。同時要注意適當的搓法,不要盲目搓太多地方,失去研究率。